评论1+1:《我的县长父亲》不应被埋没OB真人
OB真人9月18日,山东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其中《我的县长父亲》一文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但却因题目与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讽刺桥段“我的区长父亲”类似,遭到部分网友嘲讽。最终,德州作协删除了获奖信息和链接。随后,德州文联回应评选活动合规OB真人。
9月19日,该文作者于忠东回应OB真人,一开始的题目是《逝去的背影》,自己投稿的初衷不是得奖,只是不想让父亲写了一辈子的129本工作日记当废纸卖掉,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传承下去。
朴实的笔触,温情的回忆,呈现了一个可敬而立体的父亲形象,也“还原”了一位清廉官员的为民底色。百姓谁不爱好官?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坦荡为官,这样的好官值得上热搜,更永远活在民众心中!
“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安宁,才能小家安稳。”网上热议的《我的县长父亲》一文中,作者的父亲将大家庭里一个又一个孩子送入军营,却又不肯利用手中的权力给退伍的孩子安排好工作。通过作者质朴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位对待工作勤勤恳恳但对待儿女却貌似“无情”的“父亲”。这两个角色相互矛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看似“无情”的背后,正是“父亲”对党的事业的一片忠诚,是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深情,以及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片热忱。作者说:“父亲的家国情怀,影响了我们家几代人。”不但作者要铭记和缅怀这样优秀的父亲,整个社会都要从这样老一辈优秀党员干部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
读过此文的网友表示,如此正面的人物形象和高质量的作品,不应被嘲讽,更不应被删除。这样好的文章被清出获奖名单,删除的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和廉洁奉公的精神。此次评选的意义,就在于正风肃纪反腐,弘扬廉洁文化,讴歌先模人物,怎么能因为键盘侠的嘲讽就删稿了之。相反,面对网络世界中一些人的无知玩梗,更应大力宣传这样有深度、有内涵的好文章。网友们的诉求很简单,绝不能将如此得民心服的优秀文章扼杀于腹中,要用那段历史让人去回味、去学习、去吸收营养。我们期待那种精神永远地弘扬下去,并发扬光大。
假设这篇文章更换为其他标题,可能并不会引发如此关注。同理,如果有人去了解或者深读过这位作者的文章,恐怕也不会盲目质疑。当下,场上出现的一些质疑声、嘲讽声,有些本身就是偏向解读,即看到某个标题就断定这是一篇烂文章,看到某段话就断章取义,认为是粗制滥造,甚至有些带着先入为主的视角,以“资源论”“拼爹论”来质疑他人获奖的动机。对于一份获奖的文学作品和一些公开发表的文章,公众当然有理由和权利质疑其获奖的合理性,但对于文学作品水平高低的评判,向来不应该以作者身份而预设立场。即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解读,但评价的标准,仍应限于文学作品的范畴,而非主观或者情绪化批判。其中的逻辑在于,考量一名作者的文学功底,应该是“让作品来说话”,而不是用主观情绪去表达。
通读全文后,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一等奖实至名归。作者回忆父亲的文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情实感OB真人。她说自己的父亲“无情”“抠门”“一根筋”,反映了父亲勤奋工作、不因私废公、亲民爱民的好干部品质,刻画出了一个生动鲜明、立体可感的尽职干部形象。在一篇文章的构成中,相比于正文,标题显然更注重表达效率,它可能是对文章主旨的简约陈述,也可能是以某个点来切入。因此,通读全文是评价一篇文章的前提和基础。不管大众赏析还是专业评价,都不应只通过标题草率下结论,这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表达负责。不读下文就急于置评,甚至擅自“脑补”,很可能导致误解,这不仅会扭曲文章和作者的本意,也会影响评价者看待世界的方式。
相比文章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下场上的一些声音,本身就是偏向解读。比如,看到某个标题就断定这是一篇烂文章,看到某段话就直接摘取进行解读,不少言论都是先入为主之后的随意“发挥”。对文学作品和公开发表的文章,公众有权利去评价和质疑,但前提和标准,应是基于文学、忠于文学,而不是主观臆测或者情绪宣泄。考量一位作者的文学功底,最终还是要“让其作品说话”。尊重文学作品的个体表达,以及作家的才情、责任和情感,才是一种理性并且宽容的探讨环境。当然,此番争论也是对相关评选机构的提醒,要用公开公平公正的机制去开展相关工作,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长远看,这也是在助推文学创作和评选环境变得更加澄澈与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