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中国博客逐渐兴起 仍难免“OB真人祸从口出”(图)

  OB真人2005年8月的《美国博客研究报告》,通过对400个访问量最大的博客观测显示:在美国,博客是最流行的,其次是生活博客、科技博客和女性博客。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被认为是最早的、成功的博客,在大约整整半年时间内,引领美国的导向,在新闻史上创下了一个个人网站长时间设定社会焦点话题的先例。这些博客内容一般都是对大众媒体播报的新闻和事件发表评论、提出质疑或表达不同观点,公众因此可以在主流媒体的观点之外获得独立的替代性选择。因此,这一类博客的共同特点是“博”,即博客OB真人。

  在我国,博客近年逐渐兴起。比如,一些代表、政协委员开办的“博客”被认为起到了“让人们更广泛地了解与参与决策”的良性作用。由此可见,博客是“表达个人见解、影响国家生活,或者实现诉求,在网络上发表性网络日志的人物或关心的公民,是对国家生活的个人化网络表达方式”。

  “每一种技术或是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博客作为一种新媒体,同样给我们展现了它的“双面性”:

  首先,从博客的代表性来看,虽然博客的门槛低,对博客主体的技术操作要求不高,任何个体只需通过简单注册便可拥有自己的博客空间,都可以进行第一时间的编辑出版自己的作品和发表言论。但是,博客意见的代表性明显不足,18-35岁的博客数量明显占据绝大多数,况且还有绝大多数民众因为贫穷、文化程度、技术等各方面原因不能或不会使用网络,因而博客尚无法反映各个阶层的诉求。同时,由于博客的轻易注册的获取性,个人也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博客,倘若相同博客的垒加,是否能真正传达和反映最根本的原生态显然值得怀疑。此外,在商业化的网络空间中,博客遵循市场化运作的规律,真实的和公民参与诠释的有可能被无所不在的商业利益侵蚀和扭曲。由此可见,博客的精英主义和商业主义路线的副作用仍然不可小视。

  其次,从博客的平等性来看,虽然网络对话呈现先天的平等性和透明性,可以使公众面对高层领导者时消除对权力的畏惧,也可以不被屏蔽或筛选过滤而反映出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但在实际情况中,网民存在着“沉默的螺旋”效应,当个人意见与所属群体或环境观念发生背离,便会有人放弃个人看法,产生趋同心态,转而支持优势群体与优势意见,从而形成压力对平等协商和决策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在一国之内,网络博客技术的发展把人群迅速地分化为精英和普通大众等群体,政府所面临的一种潜在的威胁来自于国民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部分,不同群体之间的财富、身份、地位差异随着信息鸿沟的扩大而不断扩大,从而最终会威胁到。

  再次,从博客的公开性来看,网络信息意味着更多的公开性,而公开性意味着更多的。但是,由于博客社区和网络论坛中的草根意见过于分散、无序竞争以及网络结晶机制的缺失,尚难对政府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无小事,博客再自由,也难免“祸从口出”,个性互动与写作快感容易招致一些情绪激烈、见解偏颇的跟帖和言论,个人隐私也通常被放大和滥用,这种博客的“江湖效应”往往忘记了博客作为公共媒体的一面。而某些精英博客往往通过更加巧妙的编辑和信息操纵,使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事件、数字失实,从而误导公众。更厉害的是,用网络信息轰炸的手法把大量公众无法消化的权威信息塞满公众的头脑,使公众面对纷繁复杂的权威信息无法做出自己正确的抉择。

  最后,从博客的安全性来看,目前互联网上80%以上的信息使用的语言是英文,世界上6000种语言中的大多数语种在互联网上找不到OB真人OB真人,40%的网民在美国,因此英语霸权和美国霸权表现得特别明显。并且,美国人还制定了详细的全球网络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期望在未来单独地充当“网络”。众所周知,电子网络能导致信息霸权,信息霸权是国际霸权的一种延伸,西方帝国主义所谓“软文化”的入侵和意识形态的输入有可能使青年丧失主流道德价值观和正确的行为参照体系,有可能分离公民对国家的向心力,也有可能带来对国家主权的威胁。因此,一种陶醉于所谓的网络“超国家主义”幻觉有可能带来博客殖义的泛滥。因此,作为公民而言,博客意见的表达必须以国家利益和公共事务的设计为原则,尽量避免私人化、低俗化和过分情绪化。而作为政府而言,博客治理的制度和文化的建构必须充分发挥其规范和引导的作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发展之路。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内容页广告位一